自然材料用于拼搭游戏,助推幼儿获得自然发展——自然材料在幼儿园中班拼搭游戏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自然材料;拼搭游戏;中班幼儿;自然生长
正文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锻炼。为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亲自然价值观的有意识培养。其中,教师利用自然材料,指导中班孩子进行拼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亲自然价值观培养的重要一种途径。
下面谈谈教师利用自然材料,指导中班孩子进行拼搭游戏的游戏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自然材料在幼儿拼搭游戏中应用的意义
幼儿天生有一种亲自然属性,而且他们从接触形象具体的事物开始认识世界的,自然材料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无穷的源泉。如花、草、木、沙、石、土、泥、木等等。幼儿园的拼搭游戏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进行动手操作、拼搭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游戏活动。自然材料既环保生态,又操作方便。幼儿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拼搭游戏不仅增强他们亲自然行为,提高他们动手能力,而且能促进他们思维发展,让他们获得自然发展。
二、自然材料在拼搭游戏教学中的实践开展
(一)重视拼搭自然材料的收集
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工具。同样在幼儿拼搭游戏中也少不了材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收集自然材料。一是孩子主动发现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材料。例如,孩子和家人入园、回家、外出游玩时,看到好看的贝壳、树叶、以及奇特小石头,小树根都可以进行收集,并带到幼儿园。二是家园合力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家园合作后,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收集,如稻草、芦苇、蚕茧等等,效果很好。有个镌刻爱好者的家长收集了各种奇形怪状石子,孩子们大开眼界,看到后爱不释手。三是师幼户外亲自然去收集。教师会利用饭后散步的时间在幼儿园周边走一走,亲近自然发现一下身边的美,也可带领孩子们找一找身边的自然物并带回幼儿园。收集好的自然材料教师要分类、保存好,发挥其运用价值。
(二)做好观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幼儿利用自然物进行拼搭游戏前,教师要明确主题,让幼儿自己讨论拼搭内容,师幼一起准备好所需的自然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组内的的游戏计划展开拼搭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真实记录并做好正确指导。例如,“果塔”拼搭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果子(大板栗、李子、荔枝),树枝,小石子和小石块,让幼儿进行果实的垒高、造型等拼搭游戏。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习各种果实的拼搭的图片和视频了,有了一定经验和认知了,纷纷开始投入拼搭游戏之中,但意想不到的是拼搭只进行了两到三层,果子就垒不高了,要么放上去的果子滚落下来,要么是底层的果子散开来了,一下整个散开。孩子们怎么摆放都不行。老师见到锴这组,就提醒地说:“小树枝,小石子,小石块要用上啊!”孩子拿着材料开始动脑筋。锴说:“底层果子容易散开,我们用小石子卡住,他们就散不开了。”“上面散开呢,怎么办?”玲说。我们也用石子卡住。他们继续动手,发现石子在光溜溜的果子外壳根本卡不住,他们重复了多次,都是失败告终,似乎有点泄气了。教师看见后,说:“树枝还没用呢?”继而想到了树枝,于是将树枝折成一小节放在底层两排果子中间的凹槽里,形成一个“树枝围栏”在“围栏里”在放果子,果然成功,这样一层一层拼搭,搭建了五层。玲和锴兴奋不已,大声叫起来“喔,看我们的!”其他孩子纷纷围过来,学习和借鉴。玲和锴说要拼搭最高的“果塔”,于是全神贯注地地投入拼搭游戏之中。
(四)介入游戏中鼓励幼儿探索与合作
在拼搭游戏中,中班幼儿认知和拼搭经验不足,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对此,教师要把握拼搭游戏的进度,掌握游戏指导方法和策略,要根据幼儿的建构行为思考是否要干预他们的行动,采用什么方式去干预,怎样介入,什么时候介入,达到有效的方式去鼓励幼儿探索与合作。例如,在幼儿开展“给小动物盖房子”的拼搭游戏时,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前,提出问题:“你打算给哪种小动物盖房子?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房子有几扇门,几个窗户?门要朝着哪个方向?要做个什么样的窗户?”让幼儿对所要建构的房子进行预想后再动手搭建。在幼儿“盖房子”的过程中,他们搭建的“房子”可能不够稳定,这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和指导,如孩子们说要盖大象住的房子,教师就问用哪些材料,孩子们将材料展示给老师看。老师说大象力气大,个子高,拼搭的柱子要做得粗点,墙壁也要厚实,这样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选择新的搭建材料,尝试新的搭建方法,进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将游戏继续下去。此外,在拼搭游戏中,幼儿经常要用到剪刀、长树枝,粗枝条的这段和裁剪,稍不注意,幼儿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在发现游戏中的安全隐患时,教师要立即介入,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同时,在幼儿拼搭游 戏中,幼儿也很容易发生争吵,如出现争夺材料,或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对此,教师要及时调解,让幼儿协商、合作解决问题。
(三)游戏后做好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
拼搭游戏后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引导,做好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有助于促进幼儿言语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分工合作、友好互助等良好学习品质。例如,教师利用手机记录,结合大屏幕视频,进行“果塔”“给小动物盖房子”展示拼搭讲评。评价的内容围绕游戏过程中拼搭内容、拼搭方法、拼搭完成度等方面进行,展示小组关于底层果子不散的做法,中间层果子不散的做法、果子摆放的技巧,以及树枝和沙做屋顶,叶子做门窗等建构成果,向大家展示运用了何种方式,各组分别运用了哪几种材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评,幼儿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拼搭经验,大胆表达自己,使得问题从幼儿中来,回到幼儿中去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是游戏的主体。在拼搭游戏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整体考虑,应有比较清晰的目标意识,以及细节过程,并从游戏前明确主题,计划讨论,到游戏中观察、合作、支持、引导,再到游戏后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过程,都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推动中班幼儿拼搭游戏的开展,助力幼儿更好地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
[2]杨红.浅谈自主性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科学大众,2019(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