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思想中窥探当代生态设计观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唐玉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往,达到浑然一体的逍遥境界。其对天、对人的认识,以及要如何成为一个他所推崇的“真人”,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中国古代处理天人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当代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保持生态和谐的深入思考。挖掘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与价值, 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养分与价值功能有效运用于当今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对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庄子思想;天人合一;生态设计;设计观念

正文


引言

生态观是近代较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既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也是对人的一种反思,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或观点,讨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与延续。但生态观在中国并非近代才流行的,是一直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与我国古代生态农业之中。生态观致力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共同本质中寻找,这与庄子提出的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观点不谋而合庄子的“天人合一”是追求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具有独特性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生态理念,对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借鉴意义。在跨入“生态设计”的新纪元的今天,如何看待并处理生态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设计而言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通过理解庄子对天人关系的观念,将蕴含生态设计理念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设计思维相结合,发挥其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养分与价值功能并对现代设计形成重要的设计指导作用。

1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天人和谐信念的命题是“效法天地”的天人关系论,而“效法天地”的天人关系论建立在“天人一源”宇宙观的基础上[]这种宇宙观认为,人和天地万物同出于“道”或“气”。这种“天人合一”观无疑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与现在社会提倡的生态和谐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以崇尚自然、自然无为作为其思想核心的[]。在庄子看来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只有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实现真正的快乐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其自然哲学思想继承了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万物平等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体现了万事遵循规律,方可不出错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物无非彼,物无是非”、“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是一样的,没有你我之间是非的区分,都应遵循自然规律,消除物我之间的区别,与天地万物“为一”。   

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虽出同源,但分流而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人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把握自然法则,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这里的天和人是平等的,是人掌握了天地规律,因地制宜,合理使用自然法则才能形成天人统一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庄子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但是在达到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实现方式不一致,儒家强调“时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可逾越礼,需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而在庄子看来,自然有其固有的形态和气场,人应该无所作为,因为人的动作反而会破坏自然之道,只有人来源于自然由归化于自然,才能达到庄子所推崇的“与天合一”。

2 “天人合一”在庄子思想的深化

“天人合一”是庄子思想高度凝练的核心观念,庄子所有文章内容都是以这个为前提展开,或是更进一步的推动“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就算拆解开来看,“天”、“人”、“合”、“一”这四个角度所追寻的最后方向或目的都是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并逐渐成为一体。

“天”是孕育万物的原始之宗,而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自然万物都是在天地间出生,甚至死亡,这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庄子认为,天地虽然很大,但它们的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繁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归根结底是同一的。继而指出“万物一齐,孰长孰短”(庄子·田子方),既然时间万物均是平等的,也没有哪一个物质是高于或低于其他物质的。那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继而庄子提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庄子·山木)指出人的变化,都是受到天的安排;有天道之间的变化 ,也是自然的作用。人是无法支配天的法则,这是人来源于天,追寻自然的本性所决定的。所以进一步提出“顺应自然而无荣私焉”(庄子·应帝王),我们只有遵循天地变化,不可因为个人的偏私而改变原有的方向。

“人”是需要不断被打磨的,顺应自然,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即忘掉自己是谁,忘记自己的成就,忘记自己的名望,成为一个心神洒脱的人,与自然相亲近,才能成为真正的“至人”、“神人”、“圣人”。“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以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庄子认为人们所喜好的事物是浑然一体的,人们不喜好的事物也是浑然一体的。那些一样的东西是同一的,那些不一样的东西依旧是同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即在前面也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等都统称为“真人”。至于如何成为真人,无非两个方式,一是“忘坐”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二是“心斋”,则是“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这两个方式都是需要忘掉自我,减少人对自然的干预,从而与天地万物相通为一体,达到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关于天地之谓也”也只有个人主动溶于天地万物,感受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的存在状态,不因私欲而过多干预他们,才可达到真人的境界。

“合”具有“统、合、联、连接、一体、化一、到一起”等含义[]。庄子所表达的更是一种向自然的靠拢与触碰,旨在通过自我修养达到与天于一体的自然状态。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相融洽的成为一体,要和平共处,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概念。“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在庄子看来,对待事物也需要了解其本性。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但是这个“合”并非你有向其靠拢的这个行为就会实现“万物一也”的状态。“彼方且与造物为人,而游乎天地于一气”(庄子·大宗师)指出追求成“真”的人他们与自然相伴而行,像伴侣一般逍遥在天地浑为一体的元气之中,最后才能达到“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人合于天”的境界。

“一”是一种天合人之后的结果,亦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庄子旨在摆脱各种束缚,真正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为了“一”,即实现万物归一的状态,人是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方可调动自己的身体。“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是指每个人都保有本心,不过多的干预或打扰其他事物的习性或生命轨迹,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忧患,从而达到真正的“天和”之乐。在庄子的著作中有很多有追求合一状态的觉悟的人。梓庆削木为鐻,技艺高超,他指出“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庄子·达生)这就是由于梓庆将木工所需要的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中,和此二者,则为合一体,现取之于自然,设计与自然。丁是一个手艺精湛的厨师,他解剖牛不需要很费力便能快速完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用的刀之所以用了十九年如一新,这都得益于了解牛的身体构造,采用合理的手法,才能这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要达到合一的程度,必须要参悟万物的自然本性,才能没有任何束缚,达到逍遥的境界,实现“无己”的自然状态。

3 “天人合一”对当代生态设计观的可窥性

生态设计观是指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设计系统的观念。庄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当代的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生态问题逐渐严重,必须要把自然放在首位,保持生态平衡。庄子认为只有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才能取之于自然。道教强调自然的不作为和对自然的适应[],这是对生态设计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最好诠释。现代工业文明虽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并未考虑到人与整个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单向、非循环的设计思想、工业流程、生产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在实现生态可持续的今天,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法则。人与万物共同被天地孕育,平等享受自然资源,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设计过程中一度追求社会效益,忽略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正如庄子所言,自然法则是我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用思维去感悟自然,我们最后得到的结果才是自然的,是被整个生态体系所包容并成为一体。

感受自然本性,设计源于自然。人在参与设计活动之前,应该对世间万物有一个大概的感知,对要从事的活动物质本身形成本质层面的解剖,这无疑会给设计活动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庄子文章提到的梓庆和丁,都是在开活动之前,使自己心无杂念,用心感受树和牛的状态,对树和牛的自然物态进行细致的认证,而后在其基础上实现自我意识的赋予,最终是得到了“见者惊犹鬼神”的完美作品。“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美和人性美相通而合一,人自觉去依照环境伦理的道德行为,其对待万物的态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对当代的我们而言,在设计过程中对渗入于自然万物的思考,提升设计的精神价值。

坚持“忘己至真”,实现天人合一。如何去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生”的,但如何去实现天人和谐,还需要我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同时,体会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做到“以鸟养养鸟也”。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作为道德的理想境界,由此构筑起生态道德的完整性原则[]。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得生态设计观的发展更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

4 结语

“天人合一”思想是庄子提出的中国传统的朴素生态哲学,既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都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均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深刻思考;又更多的注重天道与自然规律,弱化人的作用,着重突出自然本性的引导特性,旨在减少人对自然规律的干预,实现“人与天一也”。这种以尊重自然万物习性为先,再而遵循天理行事为后的观念,无论是古代人们修身养性,合理使用规则行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向往之心;还是在生态环境严峻的今天,旨在保持生态平衡的维稳之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让我们在行事过程中保持清醒,实现人与生态和谐相处。坚持从“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观角度去窥探当代的生态设计体系,发现新的精神价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当代生态观。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