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索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珺泓 薛玉霞 韩雪冰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02)

摘要

OBE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应用的核心原则。实践教学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验证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E教学理念,以机械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为例,探索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入手,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机械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正文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柔性化“实践课程超市”构建研究,GH20399

 

在机械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既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知以及进行实践验证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践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近年来,随着机械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要求人才不仅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实践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从基础应用型转向创新型、综合型、复合型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虽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内容融合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2、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不断融入到机械工程领域,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已滞后于行业发展,过于陈旧的知识体系不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同时,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机械行业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成本较高,一些地方高校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践设备不完善、老旧不足,导致学生实践机会有限。有些地方虽然教学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管理和使用不当,未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限制,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4、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装备制造业正逐渐朝着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课程建设和实施主体的任课教师,要求其掌握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并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这对当前实践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实践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体系陈旧,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1]

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随着传统机械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相结合,现代机械工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外高校纷纷探索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面向行业、产业应用实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注重实践教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性为原则,通过系统学习,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做规划,使其成为在专业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2]

目前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随着对机械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OBE理念与机械类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其教育理念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获得高效管理人员的认可目前基于OBE教学理念的研究在各高校有序开展。东莞理工学院基于OBE理念针对机械设计课程群开展建设与改革,武汉轻工大学开展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3],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开展了基于OBE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研究[4],绍兴文理学院也进行了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5]。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William G.Spady1981年提出,目前已经在教育界广泛应用。OBE理念以结果为导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应用的核心原则,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

1、培养目标的确定

作为与理论环节并行的另一教学主线——实践教学环节,其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体现需求导向,通过学生毕业五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素养,结合学校整体培养目标、就业行业目标和专业特色,综合考虑合理设定实践环节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学生大学的 “指南针”,学生四年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将围绕培养方案展开,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修读课程、毕业和学位资格审核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因此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尤为重要,对于实践环节的制定,应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并将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标准,再将每一阶段的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思政模块,最后根据各模块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3、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现载体,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本细胞,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这里以机械类专业为例,以成果导向为总体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思政为基础目标,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以有效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对于机械类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应能够实现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基本目标,同时结合工程实践能力需求和地方产业就业需求,设置同时包含基础性和综合性以及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基础-综合-创新”为主线,逐层递进,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有效支撑各项毕业要求。具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以下路径:基础工程知识认知-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创新技能实践锻炼。基础工程知识认知应包括课内实验、工程图绘制训练、金工实习、各类基础课程设计、劳育锻炼等,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实践能力为主;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应包含专业综合知识运用类能力训练、机、电、液一体化训练、专业实习实训等,以锻炼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应用、设计能力的提升和系统工程问题分析为主;创新技能实践锻炼应包含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省、校以及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企业生产项目、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复杂问题能力为主。通过系统性、科学性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逐层递进,培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地胜任各项工作任务。

三、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加强OBE教育理念应用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合理规划毕业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关系,同时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形成规律,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应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注重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摒弃老旧的教学内容,及时引进新知识体系,在实践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实用性以及层次性,形成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符合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技能的锻炼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层次学生引起的个性化差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层次体现,可以以项目驱动为手段,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践项目设置,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挑战高难度的实践内容。也可以以小组形式,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根据能力意愿和适合的方向选择不同分工,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型技能大赛学科竞赛等,同时允许其抵扣一部分实践学分,以赛促学。同时对于机械类学生的实践教育来说,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是条非常有效的实践育人途径,尤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内容,尤其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与校内老师共同教学,能够有效加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专业,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各种实践问题,了解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需求,进而充分认识到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对于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及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除了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外,最主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让教师有交流、深造的发展机会,培养独立指导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教科研工作,真正做到产教研相融合。

五、结语

OBE教学理念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实践教学中,以成果为导向设置培养目标,以提升综合实践技能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提升机械类学生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工科、适应经济转型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静静,杨六栓,樊超.机械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教改探索,2023,(4).

[2]秦玮苡, ,高兴宇,陈雪. 产教融合视角下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23,(5).

[3]张小奇,仲梦媛,冯英浩. 基于OBE 理念的机械类专业“一主双翼”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6).

[4]王蕊. 基于OBE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3,(21).

[5]吴福忠.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9,(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