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路径研究
正文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中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以期达到教育的综合效果。
一、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相关教学资源
在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现状是相关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尽管政策层面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将其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们往往发现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和辅助材料来支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市面上缺乏专门为融合劳动教育而设计的数学教学资源,诸如练习册、参考书、教学软件和其他辅助工具等都不够充分,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面临资料搜集和整合的难题。此外,现有的数学教材中也很少提供具体的、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的数学活动案例,导致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自行设计课程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1]。学校在资源配备上的不足,如适宜的工具、场地以及足够的教具等,进一步限制了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制约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劳动的机会。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阻碍了新课标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发和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已成为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教学观念转变
在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另一大难题是缺乏对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视。尽管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教学观念仍旧根深蒂固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认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掌握书本知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这种传统观念的滞留导致了在数学教学中难以真正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贯彻下去。即便学校尝试引入一些劳动教育元素,也常常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方法论的指导而流于形式,未能深入学生的认知和日常实践中。此外,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隔阂,使得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边缘化,不被看重。因此,要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迫切需要从改变教师和家长的内在观念做起,通过促进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变,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二、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在新课标视域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跨学科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参与实际劳动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2]。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在各种生活和劳动场景中。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劳动任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协作与交流,增强团队意识,这些经验对于他们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融入劳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未知、体验创造乐趣、锻炼创新能力的平台,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意义。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通过实际的劳动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参与各类劳动活动时,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与同伴合作、沟通协调,这样的过程训练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此外,劳动教育还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未来进入社会所必需的重要素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增强面对社会挑战时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三、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设计融合活动
在新课标视域下,要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整合教材内容和设计富有创意的融合活动。教师可以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出发,挖掘与劳动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再设计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实际劳动情境。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还能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3]。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多样化的融合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校内的,如学校小农场管理、教室环境美化;也可以是校外的,如家庭日常用品的采购计划编制、社区服务中的简单测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合作精神。最后,教师需要对融合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有意义的劳动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升和毫升》为例,教师需要先对《升和毫升》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并识别可以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考虑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制作果汁、调配溶液或者测量家中用水量等实践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还能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体会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不仅能学会团队协作,还能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当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劳动技能、合作态度等方面。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和劳动实践中不断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视域下,要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则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需要从内心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将其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活动或附加任务[4]。这要求教师将劳动教育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看作是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劳动相关的数学教学内容,如在教授度量衡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食物、布置教室或校园环境美化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学习如何测量和使用各种量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主动寻求数学知识的应用。成为,教师还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劳动实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新课标下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在享受劳动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为例。教师应该理解新课标下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将其与数学学科的内容相结合,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在教授《折线统计图》时,传统教学可能更侧重于图表的绘制技巧和数据的分析方法,但融入劳动教育后,教学可以更加注重数据处理背后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此外,教师可以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学校或社区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收集相关数据。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学校的环保项目,记录每周的垃圾分类情况,然后利用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知识来展示分类效果的变化趋势。或者,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记录用电量或用水量的数据,通过折线图反映节能措施的效果。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更多的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数据的收集和图表的绘制,通过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新课标下成功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等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体验劳动的价值,学会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协同家校社会,提供实践平台
在新课标视域下,通过“协同家校社会,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校应成为联动家庭和社会的枢纽,搭建一个让各方共同参与的教育平台[5]。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到数学与劳动结合的教学活动中,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同时,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家庭也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延伸,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通过家校社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扇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可以与家长协作,在知识教学过后进行实践教学,如传授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利用扇形统计图来记录和分析家庭开支、饮食习惯等数据。家长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预算规划,实践如何收集数据、计算比例并绘制扇形统计图。此外,学校可以联合社区资源,如邀请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调查社区居民对于环保、公共设施利用的意见,然后运用所学的扇形统计图知识来展示调查结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还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培养了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结束语
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上述路径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如何评估其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宝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J]. 读写算, 2023, (35): 68-70.
[2]谢佳莉.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策略探讨 [J]. 学周刊, 2023, (36): 67-69.
[3]王晓春.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J]. 教育艺术, 2023, (11): 57-58.
[4]胡焱,王晓杰,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的劳动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过程探析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3, 32 (05): 62-67.
[5]陶海燕. 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对策研析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 (18): 118-120.
[6]胡焱,王晓杰,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研究 [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 51 (03): 189-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