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华文化;高中英语;策略
正文
一、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高中英语教师在将中华文化融入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时,要注重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点,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新课程标准曾明确的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对应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知识,还要对西方文化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掌握西方文化内涵,具备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针对于此中华文化的融入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中华文化的融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西方文化进行教学,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内涵中的不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在对比的过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进而主动承担起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适度融入
第二点,适度融入。在对中华文化进行融入的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适度融入原则。虽然说中华文化是极为优秀的文化,但是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也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要注重与高中英语教材相结合,教师要选择符合教材内容的中华文化,而不是凭空融入,与教材相脱离。同时,教师在融入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对所融入的文化感兴趣,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教师还要注意主次性,要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主,中华文化为辅,不能够过多的,强硬的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呈现中华文化,使得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核心职能丧失。
二、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以中华文化进行课堂导入
要想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中华文化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入,首先,高中英语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中华文化。课堂导入环节是经常被教师所忽视的一个环节,熟不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在课下所分散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将中华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时,要注重课堂导入环节的引入。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中华文化融合,并不是说要求教师要全部引入,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是否与中华文化相契合。并且,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融入方法,不能够生硬的将两者融合,否则不仅无法起到促进英语教学开展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影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Earthquakes”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先向学生播放有关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叫学生进行观看,使得学生对于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之后在向学生播放全国人员救援汶川的资料,感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帮助灾难人民渡过难关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新的时代精神,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这样历史事件的引入,使得学生在对于唐山大地震文章进行阅读时拥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让课堂教学的主题更为清晰直观。而且这样的融合会极为生动,相比生硬的融合而言,学生更为乐于接受。
(二)结合教学内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更有西方文化内容的教学。针对于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式,来引入中华文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Festivalsaroundtheworld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在对西方中的圣诞节、感恩节进行讲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有什么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中有什么习俗,叫学生自己去回答,在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将可以将学生所说的节日与圣诞节和感恩节进行对比,去了解其中的差异性,以此来帮助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拥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还比如在针对该单元中的第二部分“牛郎与织女”的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讲一讲西方爱情故事最为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两者对比,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还比如,在翻译一些中华句子时,英文是无法翻译出其中的意境的,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句子,来进行翻译对比,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
总结:中华文化的融入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有着显著的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积极探索融合方法,将中华文化有效的融入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养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胜男.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J].中学生英语,2023,(28):139-140.
[2]尚立伟.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14):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