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松芳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凤凰实验中学257400

摘要

本文致力于探讨在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氛围、传授提问技巧、展开实践活动以及建立反思评价机制。这些途径相互配合,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热情,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教学方法、学习素养

正文


初中数学是一门关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学生在课堂上常常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针对数学课堂探讨了一系列方法,旨在协助教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些方法,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设计与日常生活或实际情境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使他们更容易在课堂上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与重要性,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针对代数中的方程解法,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假设学生们参加某种游戏活动,购买了门票和纪念品,但并不知道每张门票和每件纪念品的价格,只知道总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一情境,教师可以引出问题:“如果你们知道总共花了多少钱,但不知道每张门票和每件纪念品的具体价格,我们是否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列出一个方程,以便求解门票和纪念品的价格?”通过这个实际情景的引入,学生们能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日常问题中的应用性,从而学会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式的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这样的案例设计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现场,营造一种宽松、包容的氛围至关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很多学生可能因为担心被嘲笑或批评而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的角色尤为重要,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困惑。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能够让学生感到更加自信,激发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种宽松包容的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更多地思考和探索,从而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面对化简分数的概念时,教师的鼓励可以极大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当某学生勇敢提出自己不理解如何化简分数时,教师可以积极回应:“太好了,感谢你敢于提出这个问题。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疑问吗?”这种正面的回应不仅让提问学生感到被尊重和鼓励,也激发了其他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这种教师的正面激励不仅能够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氛围,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提问是一种积极学习的方式。通过这样的鼓励,学生们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问题意识。这种教学方式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困难,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辨别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三.教授提问技巧,提高学生问题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问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和激励者。除了掌握提问技巧,教师还肩负着教导学生如何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责任。这不仅仅是简单回答问题,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指导学生提出开放性、具有挑战性且引发思考的问题,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更开放的方式提问,比如:“你们曾考虑过如何计算任意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吗?”而不仅仅限于简单的“如何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这种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这种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被动接收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各种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或抽象的问题。这些实践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的实际运用,同时也能主动产生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策划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角度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这可能包括提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模型,或者鼓励学生自行绘制各种形态的三角形。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量角器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并记录测量结果。随后,学生们可以相互比较和讨论所得的角度之和是否都接近180度。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将亲身实践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通过实际测量和讨论,学生们能够发现即使是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其内角和也都接近180度。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角度关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思考,从而培养了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五.反思评价机制,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确立一个反思评价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这一机制,学生有机会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和总结。这种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未解决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自我反思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对探索的渴望。因此,建立一个有系统性的反思评价机制能够鼓励学生更积极地面对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通过深思熟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和巩固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完成一道几何证明题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证明过程中,哪些地方遇到了困难?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或策略来避免类似的困难?这种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未来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通过这样的反思评价机制,学生们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关键点,不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他们的学习经验积累提供有益的反馈。

六.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在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氛围、教授提问技巧、开展实践活动和建立反思评价机制等手段相互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其数学素养和问题意识,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晓楠.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高原. 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行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陈劼超. 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