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兴趣有效培养策略的研讨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欧敏霞

广西省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其积极参与到新知和概念知识形成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与独立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思考和实践中去发现、解决问题,收获知识与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从初中数学课堂实践角度出发,针对激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策略做探讨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策略研究

正文


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始终是一线教学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影响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从多方实际角度出发,根据课程内容资源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契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发展规律,创设优质且丰富有趣的课堂情境,缓解焦虑情绪,吸引注意力,使其能够融入到课堂当中,在感受、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探寻适宜学生的新视角,由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出核心概念,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其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征对教材内容进行审视,联系实际生活对复杂知识进行转化,通过更加简明生动的语言去进行表述,搭配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深入思考。在讲解“三角形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通过绳子的形式来展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结论印象更加深刻,更能熟练运用于解答题之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在课堂中,同样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将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当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课堂环境,在生活素材的加持下辅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例如,在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兴趣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务,而要突出该目标的重要性就必须要从实际学情出发,构建一个师生平等互动,学生愿学乐学的课堂生态。传统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氛围的沉闷,违背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征,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降低,教师要改变这一问题不妨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其想象力角度出发,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以师生、生生互动为基本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乐于且勤于思考,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例如,在讲解关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更好地理解矩形的本质,不依赖于教师对“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判定”单方面阐述,而是基于自主探究去经历知识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更加准确完整的认识了解矩形,深化这一重要概念。在矩形的判定定理二中,“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矩形的第二性质,那么教师可以抛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为矩形是否也是一个有效的判定法则?”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追问“若为假命题,反例是什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发现反例为等腰梯形,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学生的探究意志。

再如,在“一次函数”中,教师可以增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在古代,函数的“函”字有匣子、盒子的意思,也就是“一个进来,一个出去”。同理,每输入一个X的值都会输出唯一一个Y值与其相对应,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就是函数的定义。从具体情境中导入数学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讲解较难知识点,加深印象的同时,对函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三、强化学习指导

通过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能够一定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发现不足,及时点拨启发,加以纠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比如,当讨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判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来推断出各自本质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再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相关内容时,针对本课“用图形解释勾股定理”这一目标,教师在课上通过动画为学生展示验证勾股定理,即图形位置的移动并不会改变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在思考图中空白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与空白部分大正方形面积之和关系的过程中,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的数量关系: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在“实验与探究”相关问题中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综上,兴趣培养目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首先要突出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化,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营造平等、融洽、交流、合作的课堂环境,以因材施教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完整经历知识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兴趣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步达成。

参考文献:

[1]冉红芬,张瑛,胡炜,唐希.兴趣: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支架”——《变量与函数》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4):90-95.

[2]高同桥.一样课堂,别样精彩——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才智,2020,(11):132.

[3]李玉婷.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才智,2020,(03):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