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黄春平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 邮编:537100

摘要

“三新”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通过这些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旨在探索“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三新背景;高中语文课程;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语文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高中语文课程在“三新”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三新”背景

“三新”指的是“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育领域的三项重要改革举措,对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高考改革旨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评价和选拔机制的多元化。新高考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新教材的推出意味着教材内容和编写方式的更新换代,更加贴近时代需求和学生实际,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和应用性。新教材的编写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对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新规划和调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用技能。新课标的实施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1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现当代文学作品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操、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阅读时事评论、撰写议论文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使其具备处理复杂问题和解决现实挑战的能力。

2.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的训练,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培养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具备有效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有利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3.1巧用“留白”,养成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巧用“留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包括朗读指导的留白和板书设计的留白。

首先,朗读指导的留白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阅读时留有思考、品味和想象的空间。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或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举例来说,可以选择《故都的秋》中的部分段落,要求学生在朗读时适度停顿,思考文中描绘的北国秋天的景色和情感,促使学生自主情感共鸣和思考。

其次,板书设计的留白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板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和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可以在板书上留出一些关键词、短语或空白的地方,要求学生填补相关的内容或进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3.2寓情于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情于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策略的核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以赤壁赋/苏轼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苏轼创作这篇赋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品的整体认知。接下来,可以通过赋中的描写,向学生展现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等细节描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在学生对赋的情境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段落或句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诗中对美景的赞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等,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在理解了情感表达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某些情节或者情感展开讨论,比如苏子与客的对话,客对诗中的联想等,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观点,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投入。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还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

3.3巧设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巧设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首先,巧设问题需要紧扣文本内容和主题,关注作品的核心议题和深层内涵。比如,在讨论《祝福》这篇小说时,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祥林嫂一生遭遇如此悲惨?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怎样的观点和呼吁?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巧设问题还应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形成独立见解并进行深入思考。在讨论《祝福》时,可以要求学生就祥林嫂的遭遇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于封建礼教、社会不公的看法,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将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最后,巧设问题还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知。在讨论《祝福》时,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对祥林嫂的遭遇有何感受?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感冲击?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人生、感悟社会?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将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和人文关怀,培养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文情怀。

总之,通过巧设问题,高中语文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历史、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总结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同时,针对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巧用“留白”、寓情于教和巧设问题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莹红. “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J]. 宁夏教育,2023,(09):66-67.

[2]黄晓梅.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合理设置情境探究[J]. 高考,2023,(23):96-98.

[3]王峥.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J]. 安徽教育科研,2023,(18):30-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