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林丽萍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067000

摘要

在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民族问题和挑战,因此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塑造校园文化等路径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出有凝聚力量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职业院校 教育路径

正文


注:承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233138

1.职业院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内涵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构建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阵地的根本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构建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阵地的根本保障。通过这种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包括民族自尊、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身份,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学校教育与国家核心价值观一致,培养高素质人才。

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有力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加强全民族团结和身份认同的意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共同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共同目标。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师生聚集于学校中,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培养师生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同时对于提高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支持度有重要意义。此外,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极大限度地消除民族间的偏见和误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团结。这对于保障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推动各民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坚定不移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各民族团结,把学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2.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审视

2.1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对象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内容也更加复杂,工作难度进一步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受到国内外环境影响。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群体逐渐增加,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影响下,师生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不容易树立。在国际上,全球化进程使得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与密切。学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冲击和碰撞,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中,保持学生正确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其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产生全新考验。新媒体的普及和影响,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碎片化和片面化,这就对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2.2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其次,一些院校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而缺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较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国际交流机会有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此外,尽管政府有相关政策支持,但院校仍需更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增加国际交流机会,加强政策支持,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3.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3.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系构建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需要在立德树人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加强相应的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确保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规范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中。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导纲要和课程大纲,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规范理论教育的设置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实际和需求,以凝聚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共识意识和家国情怀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多元化发展,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均糅合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还需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的评价体系着重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考试、论文、项目实践等,既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量化评价,同时在铸魂育人中让学生增强“五个认同”,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工作有方案、实施有督导,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理念,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注重宣传引导、实践引领相结合,着力铸牢学生的精神支柱。

3.2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让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注重培根铸魂,着力用好课堂主渠道,坚持完善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让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学院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素质提升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讲好“四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铸牢学生信仰之基。

3.3塑造校园文化,厚植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校园文化旨在营造出健康、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利用主题教育、典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演讲、文艺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运用电子屏、户外广告、橱窗展板、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设置与学校历史文化承接、与学生欣赏习惯契合的校园文化宣传栏,多维度塑造校园文化,着力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充分利用理论学习、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载体与平台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至关重要,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有着重要的使命,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努力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任务,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秀民,冯瑛.“三全育人”视域下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OL].民族学刊:1-7[2023-09-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731.C.20230413.1645.002.html

[2]王丽,代宏丽.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6):170-176.

[3]许丹,戚兴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价值意蕴、逻辑遵循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6):150-158.DOI:10.13501/j.cnki.42-1328/c.2022.06.0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