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思考—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邓飞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10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情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界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点。而这其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更需要得到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关心。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如何成功转变学生的理论对策


关键词

新时代;单亲家庭;班主任;案例分析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由乡县向大城市流动人口多,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孩子们通过手机平板不用出门就能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不仅越来越早熟而且自主。这些都使得教育的情境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为此,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工作不仅重要且极为必要[1]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是未成年人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受影响最大的社会场所。因此,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沟通交往方式等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持续的、深远的影响[2]。单亲家庭学生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方面的困难在当下已经是一个热点问题。相比较完整家庭的学生而言,这些学生更容易出现因缺少家庭关怀、缺少家庭温暖导致的没有安全感、性格孤僻等问题。下面,我就介绍一个笔者曾经的一个真实的关于单亲家庭的德育案例,并据此进行分析,总结合理的德育工作办法。

一、案例概况:

新高一,我带高一某班的班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我发现班里的一个小孩叶某因为住宿问题和父母闹得不可开交。经过我和学生以及他母亲的沟通,大致了解了前因后果。

叶某很小父母离异,一直由妈妈独自抚养。后面妈妈在他初中时再次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添了一个小弟弟,因此对他关心有所减少。叶某随着年纪到了叛逆期,无法接受这种改变,但是却不肯口头表达这种心理状态,反而认为是认为妈妈对他有所疏远。并且在初中时开始对妈妈的教育方式不理解,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反抗的情绪,在行动上往往采取抵触或冷漠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表达个人意愿的方式都会发生“巨变”,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妈妈感觉孩子变了,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继续沿用孩子小时候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使得母子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进入高中后这种紧张的关系不断加剧,最后在一件事上“爆发”。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高中,妈妈给他办理了住宿,认为不仅可以锻炼他的自理生活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他的学习效率。然而此举加深了叶某认为妈妈不关心他的想法。强烈希望能退宿走读,从而在家得到妈妈的关注,并且以此行动表达对母亲的不满。但是由于家里离学校很远,即便早上坐最早的地铁再倒车赶到学校也会迟到。此外,妈妈因为要照顾小弟弟很难分心他的学习,两者综合考量下来坚持不肯他退宿。愿望与现实的落空,让他感到无法接受,因此靠冷漠、孤僻、不合群等来体现自己的不满,但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叶某正处于青春期年龄,因心理的变化也带来一些生理上的反映。同宿舍反馈他有时经常在宿舍发呆甚至大哭,在班级没精打采,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二、案例措施:

1、真诚沟通和学生单独沟通。教师以爱育人、以情动人,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你的关心和爱抚,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我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入手,慢慢的引入到住宿情况以及他们的母子关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倾听和引导,不强迫学生去说他想回避的事情。此外,我还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他一起分享了我以前调皮时和母亲发生的一些糗事以及我个人住校时发生的一些乐事。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要真心换真心,通过恰当的引入和谈话方式,逐渐帮他减低了焦虑。

 2、家校共育:借助家庭的力量。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电话联系,我把孩子妈妈邀请到了学校。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倾听,充分了解了叶某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并且把孩子在学校的近况以及需要我们共同配合的地方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沟通。最后与家长取得共识:在住宿问题上孩子其实并不是反抗住宿,而是母子间的误会和隔阂产生了对立的情绪,需要彼此坐下来好好的沟通。其次也希望叶妈能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语言和行动上能多表达爱的信号,消减孩子的猜疑,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强孩子的信任。

3、兴趣转移:发现学生的兴趣。每学年上半学期学校不仅有科技文化节还有运动会等多项活动,通过鼓励他参与或组织筹备,在参与集体的活动中使他找到融入感和自信心。并且在了解到叶某对数学感兴趣后,我还建议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班并对他加以鼓励,他欣然参加。通过兴趣转移和精力的投入,叶某交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扩展了生活面,觉得高中生活太有意思了。慢慢的,对妈妈的芥蒂也在悄然消失。

 4、心理咨询:寻求专业的心理老师帮助。心理学表明:困难和挫折不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真正原因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每个人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反应都可能不同,正确合理的反应会使人在逆境中奋进,反之则会让人消沉颓废。我们学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团队,我通过邀请心理老师到班组织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勇敢克服困难的方法。学生在挑战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心理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坚持的可贵,逐渐走出心中的雾霾区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疏导同学们的心理压力而且也保护了叶某的隐私,也让他学到了正确的与同学老师和父母沟通的方法。  

三、案例效果:

 由于学生、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叶某已经能接受并适应住宿生活。紧张的母子关系得到了缓和和化解。后面的学习生活中他整个人在性格上越来越阳光,与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不仅如此,通过数学竞赛,让他找到了学习目标和动力,学习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和叶妈的沟通得知小孩变得越来越贴心和懂事,不仅会考虑到妈妈的不容易,周末主动给妈妈做饭还会照顾小弟弟陪他一起玩,家长对他的改变非常感激。

四、案例反思:

新时代下,“独生子女潮”下的学生不仅早熟且自主意识强,其中单亲家庭的小孩还对家庭的“温暖”更加敏感。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期,往往比较脆弱敏感且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个阶段要多以耐心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为主[3]。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先锋: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和特殊爱好,通过真诚和信任架起师生交流沟通的情感桥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4]。此外要善于联合家庭、学校部门、社会机构等的帮助,在处理单亲家庭学生的偶发情况问题上投入更多的共情和关心,用真诚与关爱走进他们的内心。最后,我们老师应该不断总结,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用热情和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

 

[1]张琰.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3,(16):87-89.

[2]张雅璇,王丽梅.培养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积极社会情感策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21):54-57.

[3]汪洁.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嬗变与实践[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1):61-62.

[4]钟乐江.新时代班主任应具备的人格魅力[J].四川教育,2023,(20):28-29.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德育工作中不要拿“一把尺子”量到底,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找出更加适合的关爱学生的方式,以把学生培养成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