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意识;学生
正文
课题备注:本文系 “2023 年黔西南州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培养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3QXNZ099
1.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
拥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就意味着每当面临一个实际生活问题时,就倾向于用数学的思维和方式去分析这个具体问题,同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迅速地寻找并确定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
①能知晓有很多的数学资源存在于实际生活中,数学也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在日常生产、做事的实践中;
②能首先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所面临的实际突发状况,再利用已掌握的数学教学内容、方式去尝试处理这个问题;
③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点时,能事先积极地去了解这个知识点对应的实际背景,在充分了解其背景的前提下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并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探寻它的实际应用价值。
2.培养寄宿制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问题表现形式单一,结构固定,问题出现类型化特征,导致学生的解答模式和思路的方式都基本一致,禁锢了思维,不利于学生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点不能正确地应用到实际情况中,从而降低了实践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味地在黑板上写出数学的解题流程,让学生自行理解,导致学生在产生了思路上的误差时,也没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数学对应到日常的生活中。最后,教师对数学所涉及的实际意义、数学理论,以及学生的理解关注度不够,仅仅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为唯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数学模式的步骤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更好地发展。
3.如何培养寄宿制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1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来吸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乐于分析和研究,并因此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为了让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具备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就需要用到各种教具,如多媒体教具、实物教具等。这样就更符合性格活泼和思维形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学生也因此积极地投入其中。为了让学生有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动力,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对他们进行奖励。在进行“小数乘法”教学中,不管是小数乘整数、小学乘小数还是积的近似值相关知识,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广泛的应用。笔者会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喜好,选择学生最喜欢的生活素材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如笔者会在课前问学生最喜欢在春天干哪些事情,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放风筝。此时笔者就会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形状的风筝图片,并在旁边显示价钱。然后统计学生想要的风筝类型,并将数字记录在黑板上。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和这些数字来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奖励或者惩罚。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去发现该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3.2 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还需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底气来对其进行运用。要想做到后者,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搜集与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各种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所在,进而对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节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因而笔者就会在呈现植树案例的时候逐步改变植树的数量和植树的条件(一条线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在封闭图形边缘植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进行数学规律的发现。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笔者首先会让学生进行猜测,大部分学生都会通过简单的除法计算来得出答案。因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所得出的真实答案可能会与猜测的答案有偏差(根据植树条件的不同)。在此过程中,笔者就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环节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氛围,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掌握学科体系建立的过程,使他们真正领悟到数学源于日常生活,激发继续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如出示天平,两端分别摆上不同重量的砝码,让学生自己添上物体,感受天平的倾斜程度,明白什么是等式,再进一步比较等式和方程的异同。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真正切身领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日常的紧密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3.3利用积极评价,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就要善于利用积极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教师善于鼓励学生,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内容中去。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从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在数学学习中利用生活经验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触摸数学课本、练习本和课桌,比较谁的表面积大,谁的表面积小。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数学知识抽象与学生直觉思维之间的矛盾,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要善于使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物体的表面和大小来学习。如电视、笔记本、方桌等。由此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利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而从生活实例中理解数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立足教学实践,教师应该将这一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充分加入生活元素,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健睿.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06):78.
[2]邱海洪.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5):56-57.
[3]郭建秀.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探讨[J].华夏教师,2020(08):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