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量尺,感受时间奥秘——例谈主题小学数学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
正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主题式”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实践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一、主题活动设计策略
1.主题单元内容重新整合,凸显研究“真问题”。
“时间在哪里”是融入时、分、秒的认识的主题活动,适合在二年级开展。在这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伴随着活动的开展,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可以培育的核心素养是量感和应用意识。
“时间在哪里”可以用一个问题,两个活动,三个方面来概括。围绕“探索时间在哪里”这一问题,设计两个小活动:我的一天和单位时间的体验。以大问题:你感受到时间了吗?在这样真实问题情境中,统整整堂课的教学。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钟面上、事情中、时间尺子中这三个方面感受时间,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的时间量感,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建立时间量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具体设计如下:
活动1:分享自己的一天,感受时间在事件里
(1)起床时刻,感受时间早晚的刻画
师: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一天,比较他们地起床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起床时刻有早有晚。
师:早上6:30起得早一点,6:50起晚一点。看看你的一天,你是几时起床的? 比6:30早还是晚?如果更早起床,你会怎么样?更晚起床呢?
师小结:看来大家的起床时间有早有晚,既要保证睡眠,又要按时到校,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2)作业时间,感受时间对过程的度量
师:在他们的一天中,有一段时间都在写作业,比一比他们写作业的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呢?
引导学生计算并感受时间的长短及度量:1小时完成作业时间短,2小时完成作业时间较长。
活动一中,在学生的一天中,引导学生感受起床时刻的早晚,写作业时间的长短,发展初步的量感,并进行学科德育: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在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中,在一天完成的事情中。
2.重视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应用相结合。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组织主题活动教学。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明确指导学生学的策略,对于简单的操作性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但对于复杂性的操作性活动,教师需要认真引导、准备活动实施所需要的设施。例如,“时间在哪里”活动2中,学生拨钟面,感受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活动2:学生拨钟面,感受时间表达
(1)拨1小时
师:从6时到7时是一小时,钟面如何体现?
组织学生合作操作,从6时拨到7时,观察分针和时针如何变化,在作业单上记录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指针脚印的长短不同: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用时相同,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所以都用了1小时的时间,1时=60分。
(2)推理想象
引导学生想象半小时、2小时在钟面上指针的转动情况。
活动二通过对比1小时中时针分针走过路线的异同,借助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1和60之间的数值上的进率关系,另一方面是单位的大小关系,计时方法不同,计量结果也不同。
二、主题活动实施策略
主题活动的实施应特别关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在实践中,做到学生“真探究”,而不是“假探究”或者无关于学科本质的“程式化探究”。课例《时间在哪里》设计活动时间体验馆,通过挑战赛,组织学生体验在1分钟、1秒钟真实地口算、阅读、拍手、眨眼等活动,体会1分、1秒的时间尺,逐步建立时间量感。
活动3:时间体验馆
(1)1分钟有多长
师:1分=60秒,一分钟有多长呢?
挑战赛:一分钟你能做什么?分组完成挑战赛:口算、阅读、画五角星。
师小结:一般地一分钟口算标准是做8-10道,一分钟用正常语速读文章,能读300-400字,一分钟大约能画50个五角星,看看你达标了吗?达标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如果做20道口算,可能要多长时间?如果读一篇千字文,要多长时间?
如果我们知道了 1分钟能做10道口算这个标准,就可以衡量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了!引导学生想象1分钟、1秒钟能做的事情就像一把时间尺,用来衡量做其他事情需要的时间。
(2)1秒钟有多长
师:一分钟就像一把尺子一样,可以度量出我们能做多少事情。请你用你心中的一分钟尺量一量,下面的百米赛中,用1分钟了吗?
在这么短的1秒里,你能做什么呢?借助闹钟的滴答声,感受一下,试试看谁是最准的小闹钟? 引导学生用到了一秒钟小尺子,猜想推测、感受5秒、15秒,30秒。
(3)1小时有多长?
同学们,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咱们看看现在的时间,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出示图片: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事呀! 40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到1小时了吗?如果加上早读10分钟的时间和课间跑操10分钟的时间,正好就是1小时了!1小时做了这么多事!你能记住这把1小时时间尺吗?
活动三重在建立单位时间量感。引导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长,对一分钟能做的事情中进行量化,建立衡量事情的时间尺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分钟有多长时间量感。由一分有多长推测1秒有多长,1小时有多长。设计体验5秒、15秒时长,引导学生通过数数、听声音、肢体动作,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帮助学生感受理解。1小时有多长是借助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推理,需加上课间时间。
三、主题活动评价的策略
关注结果性评价的同时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构建一体化的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将信息技术与实践相融合,真正做到以信息技术媒介以真问题,真探究,真评价为目标,将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融为一体。在活动1分享自己的一天作息时间时,很多同学发现有的同学晚上睡觉时间太晚,究其原因或是放学后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或是写作业用时太长。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同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回家之后最好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写作业的时候,要抓紧时间,不能边写边玩,要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同样的,在起床时间方面,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早上6:30起床,有的同学早上7:10,面对差异,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家庭离学校较远可能要起得早一些,距离近的可以起晚一些。还有的同学补充说,起得早的同学可以在家进行早读、背诵等学习活动。
面对真情境,学生解决的不是教师给定的问题,而是自己发现的真问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根据开展的情况及时作调整,得以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逐步发展用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去发现、思考、表达现实世界。
小结: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要关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回归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现实背景、运用的情境、发展的空间,以及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实现数学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融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7.
[2]张儒卿.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时间在哪里”为例[J].上海.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