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生育政策下婚恋观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蔡漪潮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摘要

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出台,婚恋观成了社会关注的一大重点问题。目前,“0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相较于以往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很多了“恐婚”、“丁克”等婚恋现象,而这与我国政策导向相悖。健康、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未来社会婚育的主力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婚恋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婚恋观十分必要。另外,考虑到教育部对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高校不仅应当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而且需要将婚恋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使婚恋教育贯穿在各类课程,协同并行。


关键词

“三孩”政策 婚恋观 高校 课程思政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41

引言

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出台,婚恋观成了社会关注的一大重点问题。目前,“00大学生的婚恋观,相较于以往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恐婚丁克等婚恋现象,这与我国政策导向相悖。健康、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未来社会婚育的主力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婚恋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婚恋观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中国青年报》2022年的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大学生支持在大学时期开设恋爱课[1]。因此,高校应当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并融入课程思政,使婚恋教育贯穿在各类课程,协同并行。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开展婚恋教育的研究成果,采用理论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00在校大学生作为对象,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多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需求与认知层面进行调研。后续利用问卷数据,对大学生婚恋教育需求与认知展开分析。最后,结合调研数据和已有科研成果,对如何将婚恋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展开详细的设计,推进高校婚恋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发展进程,重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婚恋观。

1 当前高校学生婚恋观的现实情况

本文采用的大学生婚恋观实证模型由恋爱倾向、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价值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忠诚观、性爱行为观等7个部分构成[2]。本文沿用大学生婚恋观实证模型,并对问卷进行修改,使其更贴近“00的生活与想法。抽取“00在校大学生作为本研究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314份。其中,男性被试约占28%,女性被试约占72%;被试主要为本科二年级在读,约占52%,其次较多的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及本科三年级学生。

对统计处理后的数据在整体上比较大学生婚恋观的各个因子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婚恋观水平处于由传统到开放的一个阶段,对婚姻自主观和恋爱倾向两个方面比较开放,而对性爱行为观和婚姻忠诚观方面处于比较保守。接着,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性别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男生在婚姻倾向和婚姻忠诚观上,更为传统和保守;女生在恋爱动机和性爱行为观上,更为传统和保守。在婚姻价值观方面,独生子平均得分更高,说明独生子的婚姻价值观更为传统和保守。父母婚姻状况较好的学生婚恋观更为传统,与父母交流有关婚恋问题的学生的婚恋观更为开放。从整体婚恋观角度来说,女生比男生更为保守。

2高校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本研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来研究家庭、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等在内的四个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通过具体数据进一步判断上述因素对“00大学生婚恋观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立该影响因素的路径图,并且对其路径系数进行计算,最终对“00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建立因果关系模型。

表格 1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与赋值情况表

变量


赋值


性别:


12

独子:


12

民族:


1汉族 2少数民族

生源地:


1华北地区 2华东地区 3华中地区 4东北地区 5华南地区     6西南地区  7西北地区 8港澳台海外



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5大五 6研究生

专业类型:


1哲学类 2经济学类 3法学类 4教育学类 5文学类 6历史学类 7理学类 8工学类 9农学类 10医学类 11军事学类 12管理学类 13艺术学类



父母婚姻关系:


1很好 2不是特别好

个人居住情况:


1随父母一起生活 2随父亲生活 3随母亲生活 4随其他亲属生活

是否与父母交流:

12

 

本文选取家庭、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等四个因素作为影响“00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要因素。在具体划分因素时,由父母婚姻关系、个人居住情况、是否与父母交流组成家庭因素;由性别、是否独子组成个人因素;由年级、专业类型组成学校因素;由民族、生源地组成社会因素。将“00大学生婚恋观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将四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第一次回归中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首先进入多元回归方程,而学校因素未进入。这一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00大学生婚恋观具有直接效应,而学校因素产生的是间接效应。

 

1  “00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路径图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发现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与其性别、是否独子、父母婚姻关系等具有关联。学校因素虽然只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间接效应,但是从效应系数来看,其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超过一半,也就是说学校因素对于大学生婚恋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结合前期调查所得结论以及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作者提出将婚恋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设想,并设计了一份有关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需求与认知的问卷,发放250份问卷回收后进行了分析,根据筛选题项排除无效数据后,共得到23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49人,女性183人。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题项各自采取适合的分析方式,最终得到的数据结果如下:

对于题项你获取婚恋相关知识的方式,仅有14.2% 的调查对象,其婚恋相关知识的来源为老师传授相关知识,说明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涉及婚恋知识的相关课程极少。而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婚恋知识来源为网络社交媒体,此来源易受虚假信息干扰,且并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此对应的,在另一题项中,调查对象认为,婚恋教育在平常课程中的渗透度仅为7.10%

类似地,仅有14.7%的调查对象明确其学校开展了相关课程,而上过相关课程的调查对象更是仅有5.6%,这说明婚恋教育课程在高校中的普及度极低。学校开展过婚恋教育课程的高校学生,对其学校开设婚恋课的支持度显著高于学校未开展过婚恋教育课程的高校学生。可见,学校有开设过婚恋教育课程的学生更加支持学校开设婚恋课,这证明了学校开设的婚恋课程是有效的,且其效果是被该校学生广泛认同的。本研究在对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学习婚恋课程进行筛选后,发现可以丰富大学课程获得课程方面的知识通过该课程顺利脱单由于课程的新颖,对此方面好奇、感兴趣可以建立相对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均是学生愿意学习婚恋课程的原因,而即使是选择不上婚恋课程的调查对象,其原因也与课程内容无关。

关于婚恋教育的开展形式,调查对象的详细数据见图2。其中4种教育开展形式的选择占比均大于40%,说明学生所需求的婚恋教育应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占比最高,达到82.76%,表明了学生更加接受比较贴近校园生活的教育形式。

 

2 婚恋教育开展形式的选择占比

针对于授课形式,研究人员同样进行了调查。讲座理论教学、互动式讨论教学、恋爱养成游戏辅助教学、实践活动、分析爱情案例5种授课形式的选择占比均大于了40%,说明传统的授课形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婚恋观教育。针对婚恋教育贴近生活的特质,应该相应增加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等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体验并运用知识的情境。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1)涉及婚恋知识的相关课程极少,婚恋教育课程在高校中的普及度极低。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婚恋知识来源为网络社交媒体,网络信息来源易受虚假信息干扰,且并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2)学校开设的婚恋课程是有效的,且其效果是被该校学生广泛认同的。婚恋发展历程 (择偶、恋爱、婚姻、分手或离异等)、婚姻心理结构 (婚恋认知、婚恋情绪情感、婚恋行为、婚恋人格等)、性教育、婚恋道德与法律法规等四项内容均应该成为婚恋课程的内容[3](3)婚恋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家庭和社会因素能对学生的婚恋观起到直接影响,学校因素能起到间接的影响。

3 将婚恋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对策

婚恋观教育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性文化教育、社会性别教育、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幸福能力[4]。婚恋观教育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3.1 构筑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新平台,守好网络思政主阵地

当前广为流行的大学生网络平台,主要以微博、QQ、微信、小红书、抖音、快手为主,但是专门面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网上思政教育的优质综合型教育网络平台目前还是相对较少,且社会权威性、知名度也相对较低[5]。因此,建设一套以青少年学生学习、娱乐与教学为重点内容的网上思政教育综合性网络平台,用将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主流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上来亟不可待[6]。此外,通过在高校的网上思政教育平台上,设置网络思想教育与情感心理栏目,进行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感受爱情所带给的温馨与快乐,并共同履行爱情道德,以期养成自觉承担起社会和家庭责任的意识。另外,对于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在学校网上思政教育平台栏目中寻找合理的答案,这就给大学生们创造了洁净、安全的上网环境。

3.2 打造全方位教育体系,形成正确的婚恋价值取向

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主题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蔽性和引领作用,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教育师生共同培养情感,塑造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同时,要积极拓展当代大学生获取爱情知识、婚姻教育的渠道。普及性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将普及在爱情与婚姻的知识、爱情与婚姻的伦理、爱情与婚姻的规律、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在婚恋观教学中,学校要落实教书育人的工作宗旨,建立全方位的婚恋观教学管理体系。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让学生培养端正的恋爱观,同时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另外,高校应多开设与婚恋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该方面的需求[5]。接着,对学生的婚恋观家庭教育必须整合家庭教育合力。父母应协助校方开展学生婚恋观家庭教育工作,在日常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积极与学生交流婚姻、情感的有关内容,指导他们逐步形成合理的婚恋观。社会也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婚恋观形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网络、电视、公共场所多传达一些正能量的信息。

3.3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婚恋观融入课程思政

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在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契合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综合了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在婚恋观相关方面,高校教师需积极运用多种相关知识和方法,教会学生在面对婚恋方面的各类问题时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婚姻家庭法律教学与婚恋观教育相结合,当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倘若直接以道德讲述价值灌输作为其切入点,一般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8]。教师可以尝试将婚恋观和家庭伦理观的教育渗透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教学之中[9],让学生在具体法律法规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婚恋观的教育,并进一步领会法律制度根植于这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基础这一理念。近年来,婚恋和生育话题几乎已经成为国家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人口问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未来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因此培育新时代的婚恋观是首当其冲的时代话题。而针对婚恋观的课题研究恰恰符合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目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在婚恋主题上颁布的各项鼓励政策,并且讲解调研报告的具体撰写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篇有关于婚恋观的报告,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的婚恋形势,并鼓励学生思考其现象表征背后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该现象的看法建议。

4 结语

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现实,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恋爱与婚姻生活模式,而且也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育实践。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二胎、三胎生育政策和相应的支持措施,但其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如何让适婚适育的人群走进婚姻,愿意生孩子,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共享天伦之乐,培育新时代的婚恋观是首当其冲的时代话题。在未来,大学生将是生育的主力军,大学也是一个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重要阶段,树立积极的婚恋观,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做好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对于改善生育观,进而改善生育率、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思,毕若旭.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N/OL].(2020-10-12)[2021-02-23]. https://zqb.cyol.com/html/2020-10/12/nw.D110000zgqnb_20201012_1-08.htm. 

[2]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臧凯,杨威.新时代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基本架构与路径选择——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63-66.

[4]孙继红.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4):52-55.

[5]张晓. 网络思政视域下的高职生婚恋观教育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7): 54-56.

[6]侯冠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32):338.

[7]李毅.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与教育对策分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科技资讯,201614(20):143+145.

[8]叶承芳.关于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融合的探讨[J].北京教育(德育),2011,(12):44-46.

[9]祁志钢.论法律教学的道德与价值引导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28(01):134-1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