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视域下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初探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传统文化 师资培养 知行合一
正文
中职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中职学生的综合合素质令人堪忧: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思想、心理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其中许多学生中出现了眼中的知行不一的现象。作为职教人我们有义务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现代化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而作为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要以这一目标为己任,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行合一的教育者,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传统文化教师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知行合一并具教育智慧的教育者,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升呢?近几年笔者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 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百余年来我们忽略、甚至忘却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而上演了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要知道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犹如空中楼阁,容易塌陷。因此,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纵观历史,一个时代的繁荣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支撑。先看“文景之治”后的西汉,汉武帝刘彻重用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在那个时代避免了再来一次战国纷争的可能;再看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更是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而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明德慎罚,惟刑之恤”这些儒家治国之理都取自圣贤经典。
再看今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二十大报告中六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逐步走进小学,走进中学,走进职业学校,这是何等重要而英明的决策!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儒释道医武,如此博大、精深,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做到这样!我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自豪,为我们有如此璀璨的文化而骄傲,更要为自己能承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份重任而自豪。
二、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教育智慧
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哪里?在经典里,尤其是儒学经典中。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学习“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它们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
作为中职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的我们应深知任重道远,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文化基础知识、思想、心理等多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所以我们需要比别人更精进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如何学习“四书五经”?这需要过三关——“文字关、义理关、事功关”,日日觉照,精进体悟,积念成实。
一是文字关。读经典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读流畅,能解字面意思。不懂就要主动向人求教,亦可查阅《说文解字》《古汉语词典》等。这一关是基本关,肯付出就行。诵读经典,能滋养心灵,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是义理关。如何过义理关呢?首先还是读经典,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其中的“理”不是那么容易参透的,所以需要看名师解经典,如可以看南怀瑾、钱穆等大师的书,也可看郭文兵、鲍鹏山等名师的书。再次是参加由名师主讲的读书会,听他们是怎么解义理的。参加线下读书会,效果更好;没有条件参加线上的读书会。经典要一部一部去读,一部一部去解,不可操之过急。要真正过义理关还是要自己去讲,自己做老师讲效果最佳,可以组织家庭学习小课堂,前不久我们完成了《孟子》《大学》家庭学习小课堂的学习。今年我们又开启了《论语》家庭学习小课堂。我们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辨理,理越辩越明,关系越辩越亲近,自身的道德素养从中得到提升。现举一例来说明如何过经典中关于“以善养人”的义理关。平时,我们做教师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以理服人,拿一些标准去说服学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嘴上认同心里不甘。学习孟子的“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这段话后我们明白了其中的义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寻找并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优点放大、放大、再放大,以善养人,还给学生希望和自信,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服你。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点燃一个个学生的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是事功关。如何过事功关?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两件事:力行和传播。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王阳明也说,知和行合一才是真知。
如何力行呢?首先是常思己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任何一个人的德和慧都是反省中得到提升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发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是最大的善。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时时觉照自己,错了就说“对不起”“我错了”。从当下开始,只要有不好的念头,不当的言行,就要当下改正。《了凡四训》里讲“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其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生命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改过。其次是三思而言,三思而行。说话和行动一定要先在脑子里过一下, “三思”的目的是让自己少犯过错。
如何传播?事功关一定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成就的。在日常中随时对境炼心,便能修身养性,提升德行和智慧。在这一关中教师一定会常常收获到喜悦和安详,而真正体会到喜悦和安详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自身的体悟适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多;在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校外可以组织读书会,线上线下都可以,成年人青少年都可以,无论何种形式,无论何时何地尽自己所能努力传播,这也是过“事功关”的一部分。因为你去力行时它会反过来又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体悟古人的智慧,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致力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努力缩短知和行的距离。
“古之学者为己”,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德行,作为一名传统文化教师应牢记这句话,将自己所学所知落实到自己身上,努力缩短知和行的距离。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更要注重这一点。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身教的作用远大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方能从根本上影响到学生。
如何缩短知行的距离?答案是两个字“实践”。最佳的实践道场就是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最爱我们和我们最爱的家人,面对他们我们能始终充满“敬”“爱”吗?我们的内心能随时回到中正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是我们不知道要爱敬自己的家人吗?不是!只是在亲人面前我们的心“偏”。所以须要在家庭这个道场积极实践用心体悟,努力使心“知”走向身“知”。如何实现?不断反省,随时觉察。努力做到如《大学》里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心诚意,内心随时回到中正。只有在家庭里做到了,工作中才有可能做到以身作则,才能真正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以上是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初探,我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正心诚意,首先要成为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