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艺1 韦易辰2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12 广西南宁 537000

摘要

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新时代学校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学校育人的基本要求,探索“大思政”背景下党建工作与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融合机制,其本质是为了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必须找准两者融合发展的契合点,研究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本文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阐释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构建中职学校“大思政”格局的经验,通过多种措施改革,从而形成具有实践效果的经验做法。


关键词

“大思政”格局;党建+1+N;思政教育;渗透式

正文


3.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格局下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探索” (编号:GXZZJG2021B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请社里一定挂课题在文中)

一、 中职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意义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的质量,是中职学校德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思政”之“大”,内核在于其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规律,通过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进而让课程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大思政”要求思想教育在促进“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相互作用、同步提升,其更注重启发性教育,坚持唯效是图,不断增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探索“大思政”格局下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渗透融合,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和发展。建立党建引领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开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平台,推进专业课等其他课程、教师以及中职学校相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和稳定中职学校“大思政”格局。大思政”格局下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加强学科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二、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

在“大思政”格局下,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旨在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模式是在党建工作引领下,以课程思政为主导,运用各种组织平台和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内容与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加强中职学校党建工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民族团结等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和贯彻,全面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协同学校各部门、各领域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一种创新实践模式。结合。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该校基本建立了“党建+思政”新格局。学校认真贯彻方针,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打造不“党建+思政”和“三全育人”新格局,坚定社会主.义方向,要办好中职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关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义在育人工作中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新格局中还要注意固牢家国情怀,要把我们党的先进性教育无形地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立足学校实际融通育人要素,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师生沟通交流,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中职学校“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思想引领,教学活动中渗透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也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加强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党组织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促思政格局的建设,学校党委研究制定年度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方案、党建工作要点,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和“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各党支部认真学习,强化理论武装,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一个学习、创新、服务型的党组织,通过党组织的先进引领作用,在教师队伍和学生中起到一个示范优势作用。

(二)课程协同渗透课程思政各学科融合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因此,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学校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有较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各专业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学生学业管理规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政理念为统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重塑。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的教育教学过程,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国家、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拓宽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方式,面向在校学生及教职工开设业余党校,开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把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各类校园教育中去。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在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三)情感活动式渗透

学校党委组织党员干部每学期结合工作实际与1-2个班级结对子,要求党员干部全面了解结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及思想状况,通过参与班会、主持主题班会、与学生沟通交流、讲课、慰问指导、谈心谈话等方式,每周至少与结对班级开展1次活动,协助班主任开展结对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党员干部结合阶段主题学习任务,每学期至少为结对班级讲党课或思政课1次;及时协助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积极为结对班级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学生科、团委为主线,各科室各系部积极参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工作。实践开展春季学期“学生素质提升专题教育”、秋季学期“行为习惯养成专题教育”工作。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开展多形式的国防安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每周一晨训,每月一拓展,联合驻校教官巡查校园,形成学管教师、驻校教官、学生干部联动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业余党校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业余党校的章程和制度,服从安排和管理,积极参加业余党校的活动,严格遵守纪律,特别是上课的纪律。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三者关系,互相促进,做到两不误。处理好自身进步与共同进步的关系,不但要处处、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更要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以身作则,敢于与不良行为和现象作斗争,弘扬正气,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带动身边同事、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四)民族传统文化式渗透

立足纺织服装办学特色,党建引领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成效显著,形成大师与教师组成“双导师制”,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与德育管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组织开展民族风情文化交流体验活动、民族团结联谊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文化宣传日等活动,设立特色民族非遗社团,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社区,让民族团结意识根植人心。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宣传活动、承办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搭建展示精湛技能、切磋高超技艺的平台,同时激励中职学生以技能工匠为榜样,立足岗位成长成才、扎根岗位建功立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也需要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法和途径。从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技能的内容都开展队伍提升工作,让本校各学科的教师都可成为思想教育能手,成为课程思政的有力实施者。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制订教师成长计划,通过以老带新、以党员带群众、以模范带集体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完善“人人是教师,节节有思政,事事、时时、处处都育人”的育人链。着力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性建设,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团队结构与整体水平,特别是加强思政和德育骨干力量打造,持续在师德师风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上下功夫,完善全岗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育人职责体系。

(六)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考核、个案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四、结论

“党建+1+N”渗透式思政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是促进思政教育与其他组织平台和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该模式突破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如轻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形式较单一、照本宣科,教育内容与形式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较低、不感兴趣的传统思政教育思路的局限性,强化了党的组织引领思政教育的作用,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履行学校党委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该模式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与“大思政”格局下“党建+1+N”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形成配套的管理工作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为该教育模式的长期实行和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共产党员,2017(2).

[2]秘金雷,贺才乐.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22(4).

[3]崔春花,周霞.健全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

[4]程彬.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

[5]李智宁.中职学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南宁六职校“一品三抓四结合”的“党建+思政”工作模式为例[J].广西教育, 20237).

[6]张智惠,颜莎.“党建+思政”和“三全育人”新格局构建研究——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2(04).

[7]颜莎."大思政"格局下中职学校"党建+ 1 +N"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界定[J].明日,2022(36)

[8]程 彬,何健勇,王素芳.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