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构建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兰 余昕哲

吉林外国语大学

摘要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促使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研究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路径

正文


本论文是吉林外国语大学课题《非语言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自主学习模式下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培养路径构建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的中期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这对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不容乐观,跨文化交际和语用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研究生有效进行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内容广泛,所包含的要素很多,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Chen和Starosta认为,由于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产生误解和分歧。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取决于三个要素,即能否在情感层面上拥有积极的情感;能否在认知层面上正确认识不同的文化和文化间的差异;能否在行为层面上采用合适的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技巧。从人际间跨文化沟通的角度,Lustig和Koester提出跨文化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语境,得体与有效,知识、动机和行动。首先,跨文化能力具有语境性,对交际者跨文化能力的评判不能独立于语境之外。其次,跨文化能力要求人们行为得体、有效并达到期望的结果。最后,跨文化能力需要人们有足够的知识、适合的动机和有技能的行动。“知识”包括交际者对文化与交际的总体信息的认知和多元文化中具体国家文化信息的认知,其中也包括对本国文化信息的了解。“动机”指人们对跨文化交际所持有的情感联想,其中包括对交际对方的态度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态度与认识,知识储备,行为技能等是实现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的关键。

在国内,胡文仲教授在中国第八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与时俱进”。若要在中国英语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应该在语言课程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且要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跨文化交际的经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课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各个小组的学生轮流讲解课文,用英语组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他们由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加大文化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外语习得应该包含文化习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文化输入包括英语国家的习俗、得体的礼仪、社交禁忌以及安全话题的选择、话语的组织等。例如:学生应学会选择安全的“话题”,可以谈天气、城市状况等,尽量避免涉及年龄、工资、婚姻、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话题。在教学中,老师适时增加如西方节日、英语国家的习俗与礼仪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这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跨文化交流做准备。

(三)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结构

英语教师可以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 进行模拟学术演讲、答辩、主持以及模拟其他学术交流中常见的情景,寓学于用,寓教于用,来有效地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拓宽学习载体,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利用课外自习时间每周给学生播放英文原版电影学生可以通过收听英语新闻广播、英语电视新闻或专题节目、英语电视教学、历史纪录片等了解到因时空所限而不易接触到的英语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民族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知识以及英语环境中的新观念、新发展、新变化、新语汇,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习得环境、原始的语言文化信息以及口语练习范本,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和汉英语言恰当的语用能力。

发挥网络优势,加大跨文化语用知识传授力度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在选择语言时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运用得体的语言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结束语

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层面分为文化的“跨越”和“超越”她将文化跨越比喻为是技能为主的“器”是直接表达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文化超越则是“道”是深层、终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怎样让学生掌握“器”继而升华为“道”,是摆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张兰:提出观点及论文框架,撰写初稿;

余昕哲:整理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格式调整。

 

参考文献

1SamovarLA  Porter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303

2]Gudykunst William B.The Potential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杜瑞清田德新李本现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32

3]ChenG.M.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89‚377):118113

4]胡文仲教授在中国第八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交流会“高峰论坛”上的论述∙

5]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80.

6]Chen GM, Starosta W J.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8.

7]Lustig MW,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M].5th 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本论文是吉林外国语大学课题《非语言专业研究生英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自主学习模式下非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培养路径构建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的中期研究成果

 

张兰 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余昕哲  吉林外国语大学研究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