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实践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鹤

(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 )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民歌鉴赏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对三所高中(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罗定邦中学、德胜中学高中部)高二年级的学生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进行实践研究,旨在提高民歌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民歌鉴赏;教学设计策略;实践研究

正文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民歌鉴赏教学中的意义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体系时,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它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在音乐教育领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传播能力等。

2.核心素养在民歌鉴赏教学中的意义

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民歌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民歌鉴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民歌的美,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民歌鉴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3)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通过学习和演唱民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

4)培养学生的音乐传播能力。民歌鉴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其传播和推广民歌提供支持。

二、高中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实践研究

(一)选取教学内容

中国民族音乐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包括各地流传的民歌、民乐、民间艺术和音乐的演奏技巧。因此,在选择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地方民俗传统文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感兴趣的范围。如以劳动号子为例,应选择《好汉歌》或《打硪歌》等,这就要求老师要了解民歌的各种体裁,涉猎更多的民歌,并将运用到教学中去。此外,还应考虑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接受民族音乐的能力等因素。

(二)采取教学方法

1.问卷调查,为课题引领方向

课题组成员分别在三所高中的高二年级进行了一份“基于高中学生民歌素养”的问卷调查。顺德区桂洲中学436人、罗定邦中学277人以及德胜中学高中部232名学生参与了民歌素养调查研究 。

根据数据结果得出: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学生更喜欢中外流行音乐。他们对传统民歌鉴赏能力不足,对民歌作品了解不多,辨别不出各地民歌的特色以及体裁等知识点。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年轻一代有义务要传承民歌,但是在方式和方法上,受到了学校、音乐教师和自身音乐素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民歌的教学中,音乐老师需要采用更积极的态度。在民歌学习前、中、后寻找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打通欣赏、聆听与表演、传承的壁垒。

2、开展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实践

素养导向音乐“大单元”的再定义与重构。在教材“多彩的华夏之音”内容基础上,对学生已有的鉴赏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方法等进行分析,将单元主题方向确定为----“聆听美好、品味韵味、传承意义”。

(1) 基于教材,适度重构

第一:“聆听美好”主题是对音乐鉴赏必修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里的民歌进行聆听。民歌往往以真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亲友的真实情感,这些情感直接、质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品味韵味”主题是了解民歌往往取材于民间的曲调、节奏,有些经过艺术家的再加工、创作,形成独特的民歌风格。提出“民歌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身边的民歌。提供的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上的作品以外,也有以往学过的歌曲或热门歌曲等。

第三:“传承意义”主题是在民歌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明晰民歌的价值与魅力。民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们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同时,民歌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展现了民间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引导学生促进思考,建立文化自信。

2)基于经验、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将民歌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民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开始教学之前,对于教师来说要对民歌的历史、地域、民歌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比如观看民歌表演、参加民歌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民歌欣赏能力。创设“大情境”并贯穿整个大单元的教学过程。

(3)问题驱动,推动任务

陆志平认为:“大任务是引导,统领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任务,并且贯穿单元始终。”以“民歌的功能”这一主题,聚焦“音乐情感体验”这一学科大概念,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链。

(4)学科跨界,促成融合

   聚焦民歌主题,在单元不同的课时中“唱民歌”、“画民歌”、“说民歌”、“演民歌”,并利用不同学科所长,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全面育人。同时,在单元教学的每一课时进行学科融合,充分运用感官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感知音乐,帮助学生深化情感体验,让“立德树人”渗透无痕。

三、创新之处

1.教学内容的创新:高中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不仅仅是对民歌的教学,更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2.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民歌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技巧的训练,而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民歌中的情感。

3.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歌,了解和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4.教学评价的创新: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高中民歌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不要抽出而讲之”,意谓“勿舍文本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教之”。单元教学实践后,通过统计与分析,学生认可教师使用“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整合课程资源,打通各课时内容,采用贯通式的方式进行授课,师生互动,听唱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编创、表演、欣赏、评价一体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互动,避免了教学的“碎片化”与“无序化”。

另外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希望平时教学中音乐教师能够示范演唱民歌,效果会更好。也可以拓展课外民歌相关知识,教师教授民歌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各地方风俗以及学习各地方方言。增加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有针对性地对薄弱处着重教学,拓展作品覆盖面等。

通过研究与实践,教师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大单元教学理念基本确立,初步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避免了碎片化、零散化、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压力。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良好。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下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探寻[J].马超伦.艺术评鉴,2022(22)

作者简介:张鹤(1984.12—)女,陕西眉县人,大学本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音乐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音乐鉴赏与艺考。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