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五共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陈晶晶 巫秋玲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东莞)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深入,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五共一体”协作机制,即“培养方案共商、校企协调共育、应用人才共培、培养效果共评、培养成果共享”,并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协作机制的实施方式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未来职业的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

五共一体;校企协同;产教融合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很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产教融合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校企合作旨在结合教育机构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共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亟待解决。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体系,各自有其运作逻辑和关注焦点。学校可能缺乏对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了解,而企业则可能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上的错位。对于学校而言,由于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能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由于不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对校企合作的效果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合作的积极性。

(二)缺乏深度合作

尽管许多学校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校企合作,但许多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度的融合。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没有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可能只是邀请企业人员来给学生上几堂课,但并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课程。这种浅层次的合作很难满足企业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也很难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这种合作也很难持久,因为双方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和共同利益。

(三)缺乏长期合作机制

许多校企合作项目都是基于短期的利益关系,缺乏长期合作的规划和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长远的合作规划,校企合作关系往往呈现出短期、不稳定的特征。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双方深入了解和磨合,也不利于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信任和矛盾,从而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资源共享存在限制

在校企合作中,资源共享是一个核心问题。学校和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如果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将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而企业则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市场优势。然而,在实际合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产权保护、技术保密等),这些资源的共享往往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产教融合“五共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

  面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五共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双主体”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团队,实现在教学方案制订、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控制管理、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协调融通。

“五共一体”指的是“培养方案共商、校企协调共育、应用人才共培、培养效果共评、培养成果共享”。“培养方案共商”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向学校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学校则根据这些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这种“共商”机制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和准备。“校企协调共育”是指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形成互补的教学团队。企业导师带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而专业教师则负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这种“协调共育”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应用人才共培”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学校教学,实现人才的“共培”。“培养效果共培”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再仅凭考试成绩,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共评”机制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培养成果共享”是指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金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企业则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员工培训。这种“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共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

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广东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五共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结合广东科技学院的实践经验,探讨“五共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培养方案共商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广东科技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定期交流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东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广东科技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围绕学校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国家、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并召开专业建设会议,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具体流程如下:召开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初次审议——联系行业专家对草案进行审查——修改方案——召开第二次全体教师会议进行二审——教学副院长审核——召开第三次专业教师全体会议对草案进行表决——教学副院长审核——教务处审核——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在联系专业对草案进行审查过程中,专业会根据企业需求,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与产业相关的实践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同时,学校还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二)校企协调共育

校企双方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东科技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校期间可定期到企业实习,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企业导师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践能力。比如,金融类专业和东莞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证券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与东莞证券开设订单班,从“招生-培养-就业”三个过程,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此外,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新技术应用。

(三)应用人才共培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广东科技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监控。学校定期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还引入企业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比如《证券投资学》这门课邀请了国信证券的资深讲师进校讲课,同时也将企业导师的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评价体系。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考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比如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经济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大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等,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培养效果共评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场景从单一的学校拓展到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生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角色。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根据《广东科技学院“人职匹配 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工作系列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意愿进行摸排,并确定分类培养的基础数据。每年选择参加“人职匹配”实践育人的学生人数,协同就业与校企合作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实施与管理工作,确保实践育人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根据《广东科技学院“五育并举”工作系列实施方案》,实现跨学院跨专业的统一管理,建立“四导师”(企业导师、思政导师、专业老师、职业导师)管理与培训机制,各导师各司其职,紧密协作,依照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完成“人职匹配”实践育人任务,密切关注学生学业发展,给予学生课外指导、学业指导和实践指导。

(五)培养成果共享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金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企业则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员工培训。这种“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衡希,刘晓莉,吕瑞.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4):100-102.

[3]姚欢欢.新时期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11):7-9.

[4]刘小泉.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困境及完善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64-70.

[5]孙道功.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38-44.

[7]张淑华.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大小导师制”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0):183-186.

[8]向俊.基于多元多维模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5):49-54.

[9]贺荣兰,孙小鹏.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完善路径[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20-22.

[11]陈志伟.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德育共同体“五四四三”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23,(29):85-87.

 陈晶晶(1992.12-),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广东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巫秋玲(2003.4-),女,广东河源人,本科,广东科技学院,研究方向:数字经济

基金项目:广东科技学院2023年教科创教学相长项目化团队:校企协同背景下金融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团队(GKJXXZ20230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