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重庆大学校级项目“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编号:2022Y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国情教育是港澳台青年学生认识了解国情、提升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加强国情教育课程建设是培养更多爱国爱港爱澳人才的重要一步。将港澳台学生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台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重要办学使命。
一、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 促进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新时代港澳台学生由于缺乏系统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对中国国情的认知是片面断裂的,对祖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这一艰辛历程所历经的坎坷苦难认识不足,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情了解受限,因而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地和实施国情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国情教育贯穿中国的思想政治元素,引导港澳台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发愤图强历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21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会自觉产生历史共鸣,进而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认同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 维护“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新时代高校国情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港澳台学生,其目标是强化港澳台学生国家观,将他们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台长期繁荣稳定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1]。青年是支撑起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的统一发展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港澳台工作,特别重视同港澳台同胞的大团结大联合,始终坚持将港澳台同胞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国情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任务的重大问题[2]。加强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建设能够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从而培养更多拥护祖国的青年才俊。高校作为相对稳定、较为频繁接触港澳台学生的空间,开展国情教育有助于增进归属感、凝聚人心,培养他们成为“一国两制”的拥护者、推进国家统一的实践者和爱国爱港爱澳的重要力量,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规划不足
目前对于港澳台学生的管理以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为主导,“教学—管理”二分体系易造成集中管理、分散教学的局面[3],管理和教学相互掣肘,教学管理覆盖范围尚有盲点和交叉区,没有制定出涵盖目标、策略、方式及评价的系统性教育方案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高校仍缺乏一个针对港澳台学生的系统性的国情教育体系,没有较为完善健全的国情教育课程支撑和考核评价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开展途径等方面都缺乏对国情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整体仍处于松散状态。这就极易造成教育资源挖掘和应用不充分,用于开展国情教育的历史教材不足。因而尽管高校将港澳台大学生教学纳入高校总体教学计划,国情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布局之中,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保证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并不高,无法发挥其政治引导的作用。
(二)自主能动性不足
在国情教育中,众多高校只是简单地向港澳台学生灌输国情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听他们说,让他们做,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自主意识。重视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互动,反而容易引起港澳台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忽视与反感,甚至出现消极心理,容易陷入僵化无力的局面。在实地考察活动过程中有些高校只尽到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国情的职责,没能将教材中的理论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难以使学生在参观、考察、体验和实践的过程自主建立并完善对中国国情的具象认知。在实施过程中也未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通过直观感性的见闻调动港澳台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形成自己对国家的见解感受,因此无法保证港澳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针对性不足
高校针对港澳台制定的教育制度缺乏科学规划,解决共性难题时却忽视了港澳台学生的个性问题,缺乏相应的特色化培养方案。同时未能根据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开阔思维,以创新融合的方式将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与校情教育相结合。由于港澳台学生长期生活的场所与内地(大陆)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有所区别,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理念等方面与内地也会显著不同,来到内地后生活环境突然发生的改变使他们很难较快适应内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部分同学在离开本土地区后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而有些学校只是照搬内地的国情教育模式,沿用僵化死板的方式与标准,无法分类实施多层次的国情教育,其教育效果难免差强人意。
三、 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索
(一)贯穿古今,创新融通
教材编写需要包括自然、人文、历史与现实这四大板块,主要介绍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政治律法、经济发展、自然地理以及风土人情,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融合创新以往的课本知识,从整体的、系统的视角与方法对中国宏大的现代发展格局进行有机建构,传承历史基因,明白中国“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前世今生和“我是谁”的身份轨迹。
重视历史和法制教育,重视建设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教材体系,尤其要重视中国的近现代史的普及[4],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消除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感;建立并完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的通识课程,注重思想性、针对性、可读性,挖掘并传播中华文化广延的人文价值和厚重的意蕴内涵,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国家领土边界、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气候水文、风土人情等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让港澳台学生的视野以全国视野领略国家宏伟版图,自觉融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发展大格局;同时重视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让港澳台学生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正向引导。
(二)教学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改变传统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以“通识课+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为主路径,通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在对其进行显性的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隐性的思想渗透,润物于无声中。
在国情教学过程中,重视打造爱国主义为内核的叙事载体,创设令人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面对实物进行现场生动教学讲解,综合运用图文、视频、讨论、展示等视听说多模态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注重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网络课程教学,在保证教学深度的同时融入趣味性,提高教学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注重主体体验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隐性国情教育资源,开展团体协作、学术讲座、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依托战斗遗址、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国家历史资源打造国情教育的“活教材”。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来弘扬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并以心得体会的形式让国情教育内化于心,使港澳台学生在深入了解祖国的丰富又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后,唤醒他们对国家最诚挚的热爱。与此同时,通过校园内外的学术活动、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增进内地(大陆)学生与港澳台学生的交流合作和情感联系,打造校园文化和教育氛围,构建亲切和谐的爱国主义教育场域,可以使得港澳台学生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环境中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因材施教,结合学校特色
由于港澳台学生群体生长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不同,因此需要注重因材施教,设计相应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培养方案。一方面,港澳台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以及学习风格与内地(大陆)学生有显著不同,例如他们大部分对理论的直接传授较不适应,发言较为大胆,思维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自主和实践意识,因此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避免僵硬死板地灌输理想信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个性化国情教育,如针对历史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港澳台学生可以适当侧重中华文化、历史等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通过短视频平台、媒体宣传等开放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国情教育,使国情教育更具真实性、直观性。
另一方面,港澳台学生相比于内地学生会存在更多的适应问题,例如学业压力、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因素,因此在帮助其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给予心理健康更多的关切。根据港澳台侨学生情况制定对应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针对有些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帮助他们跟进学习。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鼓励港澳台学生自主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国情教育的课程并加强培养和打造力度。针对在渝港澳大学生,高校需结合重庆地域资源优势,搭建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开设主题性川渝文化知识讲座与文化实践,增强港澳台学生的地域认同。
结语:重庆大学早在九十年代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港澳台学生教育全过程。学校选取了具有重庆区域特色的抗战文化为国情教育主线,依托重庆市抗战文化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基地,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双城经济圈等战略,构建理论结合实践、全周期、全方位、开放式的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体系。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要充分认识自身目标及群体主观条件的制约,要激发港澳台同胞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潜力,重视特色发展和多样性,促进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发展。
[1] 张小欣,颜海波,李伟.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6):121-132.
[2] 邓轶聪.新形势下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05):105-108.
[3] 祝婧媛,杜超.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适应与认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高教论坛,2022(12):110-114.
[4] 周婷,曾汇萍.“四史”教育融入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3,(01):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