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中俄全方位合作务实高效,2023年两国贸易总额首次突破 2000 亿美元,不断创新高的贸易额为持续深化中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社会对复合型俄语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单纯培养仅具有外语知识的外语人才已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发端于 2018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表述为“新文科” 。
“新文科”更加注重学科创新与交叉融合。这一交叉融合既包括传统的人文学科内部(文、史、哲)的交叉融合,也包括与社会科学(经、管、法)和自然科学(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以及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不断拓宽学科边界,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吴岩指出,所谓新文科建设,其路径就是要融合创新,“要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要以相近的专业集群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守正和创新,把新文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201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外语类专业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下文将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人才培养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该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介绍。
一、黑龙江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办学80多年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多领域、全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合作,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为国家对俄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更好打造黑龙江大学俄语教育品牌,传播黑大声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守好向北开放战略高地。
二.黑龙江大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现状:
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俄语学院被誉为“中国俄语教学根据地”和“中国俄语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齐全、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俄语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俄语学院意识到单一语种设置专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开设“俄语+区域国别” 专修课程班,旨在全面落实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培养精通对象国语言及国别区域专业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型外语人才。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俄语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俄语+国际新闻” 专修课程班,旨在全面落实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培养精通俄语,掌握国际新闻与传播业务的优秀对外宣传人才。
此外,黑龙江大学在全国首创“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俄学院,该学院是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国内排名第二位)按照国际一流学院发展理念与模式联合建立的新型学院,以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依托黑龙江大学和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着力培养精通俄语、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知识、熟知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俄学院学生毕业时如修满专业课学分、成绩合格,可获得黑龙江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所在专业学士学位证书;俄语课程成绩满足相关条件,可获得“应用俄语”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采取“专业+二外(俄语)”模式培养学生。做到了学科融合。
存在问题:
俄语学院开设“俄语+区域国别” 专修课程班、“俄语+国际新闻” 专修课程班,学制均为一年,在图书市场上难以找到适合本科学习的相关教材,由于各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衔接,未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老师在上课的方法个人色彩较为浓厚;且由于课时受限,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
中俄学院教学模式采取专业+俄语,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俄语,由于采取的是校校联合培养模式,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和法学本科专业均由俄罗斯籍教师采取俄语授课,导致同学出现俄语基础不牢固,致使专业课听不懂的现象频发,极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交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系统化整合教学资源,保证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知识吸收和更新的速度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应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流于表面形式。
三、对黑龙江大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师资队伍的力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各个不同系统内人才的流动性,如聘请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媒体人到校兼职任职,与校内教师合力,助推“俄语 + ”复合型人才模式。其次,也可鼓励教师到相关部门进行实地学习、云端学习,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组织开展学校俄语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和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评估其学习能力,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教学材料。对于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必要时,可辅助中文授课加以理解。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同俄罗斯高校、企业等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 .“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 [J]. 中国大学教学 , 2020(5): 4-8
[2] 孟庆楠,罗卫华,曾罡.新文科背景下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海事大学海事特色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外语,2022,19(05):4-12.
[3]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J]. 中国高等教育 , 2021(1): 4-7.
[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李文秀(1998.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研究生学历,助教,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单位邮编:1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