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小学;校本课程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精神之源,要真正认知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在东西方文化的交织碰撞中,强化学生热爱家国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美德,氤氲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教育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但由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足、文化教育资源挖潜不深入、地方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结合不紧密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致使基于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小学校本课程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等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地方传统文化入校、入脑、入心的瓶颈所在。具体来说,基于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小学校本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剖析地方传统文化构成,挖掘整合可用教育资源考量趣味特色所在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呈现的方式和内容皆有差异。因此,生搬硬套或照搬照抄地利用网络素材构建校本课程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唯有真正走进地方传统文化世界,深度剖析其特色、优势和传承实际,才能真正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继而挖掘并整合出可用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教育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真正有趣味有特色,以激发学生感受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富有地域特色的姓氏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易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因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欢。对此,教师即可在对其进行广泛的调研、深度的研究、全面的走访和精细的挖掘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更易助力学生认知和感受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其趣味性、特点和教育价值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以初步构建校本课程大致框架。除此以外,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还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建筑、宗教建筑等,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过滤,取其精华地将其融入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以助力学生从多维视角了解、认知和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萌发更多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使校本课程有特色、有亮点又深得学生之心。
二、结合学情设计课程目标,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框架编纂适配系统教材
小学生的感知、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同时其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认知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生的整体学情,还要精准把握其差异化所在,才能在剖析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有效的整体课程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由此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框架,编纂出适用于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有助于推动学生整体和个体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适配较高的教材。如,当今东西方文化的交织碰撞,使得生活阅历不足的小学生极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及其毫无意义“洋节日”的影响。鉴于此,教师可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为核心,以深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先利用互联网搜集梳理国家传统节日和地方传统节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搭建出校本德育课程的“大框架”,再结合对区域可挖掘或走访的文化要素的调查分析,挖潜其更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因子,使之形成校本德育课程的“小骨骼”,由此形成的框架和篇目,便既能紧扣教学目标,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又能精细全面、极具特色、有效实施。当校本课程的框架和体系搭建完成,学校再从中抽选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队伍,共同为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教材,与教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细化内容、逐字逐句修改校验,校本课程的编写便顺理成章,校本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并发挥其预设作用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面向学生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多元体验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教师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的再认识过程,也是驱动教师进行理念革新、思维创新的推手。尤其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贴合实际,言有所指,而且要使课程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助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目的。鉴于此,教师要持续创新教学方式,并设计多元学习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如,在构建渗透了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前,教师便应考虑到文化感知和理解的主要路径是身临其境的实践探究和情感体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时,负责编写的教师即要设计有新意的、能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学习和体验活动。如,结合地方传统的戏剧文化,走进剧院,走进戏剧演出工作人员的化妆间,走近戏剧台词的编剧,去了解传统戏剧的诞生、发展和传承史,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戏剧服装、头饰和道具等,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演绎还原能力。结合民俗文化中展现的民间艺术之精妙,教师可在教材中融入相关的体验探究活动,并在课程实施中带领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民俗艺术传承公益组织等,并鼓励学生学习再现民俗艺术的技艺,以循序渐进地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和合作分享能力等,从而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地方传统文化构建小学校本课程,需要从全面精细地了解和认知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内涵和价值着手,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校发展展开内容设计和体系构建,由此形成的校本课程才能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真正适宜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彭虹斌,陈婉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研究——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为依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5):40-44.
[2]魏海青.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6):191-193.
...